• 注册
  • 查看作者
    • 东周列国志 第一回 周宣王闻谣轻杀 杜大夫化厉鸣冤

      词曰:

      道德三皇五帝,功名夏后商周;英雄五霸闹春秋,顷刻兴亡过手。

      青史1几行名姓,北邙2无数荒丘;前人田地后人收,说甚龙争虎斗。

      话说周朝,自武王伐纣,即天子位,成康3继之,那都是守成4令主5。又有周公6、召公7、毕公8、史佚9等一班贤臣辅政,真个文修武偃10,物阜11民安。自武王八传至于夷王12,觐礼不明13,诸侯渐渐强大。到九传厉王14,暴虐无道,为国人所杀。此乃千百年民变之始。又亏周召二公15同心协力,立太子16靖为王,是为宣王17。那一朝天子,却又英明有道,任用贤臣方叔、召虎18、尹吉甫19、申伯20、仲山甫21等,复修文、武、成、康之政,周室赫然22中兴23。有诗为证:

      夷厉相仍24政不纲25,任贤图治赖宣王。

      共和若没中兴主,周历安能八百长!

      却说宣王虽说勤政,也到不得武王丹书26受戒27,户牖置铭,虽说中兴,也到不得成康时教化大行,重译献雉28。至三十九年,姜戎抗命,宣王御驾亲征,败绩于千亩,车徒大损,思为再举之计,又恐军数不充,亲自料民于太原。──那太原,即今固原州,正是邻近戎狄之地。料民者,将本地户口,按籍查阅,观其人数之多少,车马粟刍之饶乏,好做准备,征调出征。──太宰仲山甫进谏不听。后人有诗云:

      犬彘何须辱剑铓?隋珠弹雀总堪伤!

      皇威亵尽无能报,枉自将民料一场。

      再说宣王在太原料民回来,离镐京不远,催趱车辇,连夜进城。忽见市上小儿数十为群,拍手作歌,其声如一。宣王乃停辇而听之。歌曰:

      月将升,日将没。檿弧箕箙,几亡周国。

      宣王甚恶其语。使御者传令,尽拘众小儿来问。群儿当时惊散,止拿得长幼二人,跪于辇下。宣王问曰:“此语何人所造?”幼儿战惧不言;那年长的答曰:“非出吾等所造。三日前,有红衣小儿,到于市中,教吾等念此四句。不知何故,一时传遍,满京城小儿不约而同,不止一处为然也。”宣王问曰:“如今红衣小儿何在?”答曰:“自教歌之后,不知去向。”宣王嘿然良久,叱去两儿。即召司市官,吩咐传谕禁止:“若有小儿再歌此词者,连父兄同罪。”当夜回宫无话。

      次日早朝,三公六卿,齐集殿下,拜舞起居毕。宣王将夜来所闻小儿之歌,述于众臣:“此语如何解说?”大宗伯召虎对曰:“檿是山桑木名,可以为弓,故曰檿弧。箕,草名,可结之以为箭袋,故曰箕箙。据臣愚见:国家恐有弓矢之变。”太宰仲山甫奏曰:“弓矢,乃国家用武之器。王今料民太原,思欲报犬戎之仇,若兵连不解,必有亡国之患矣!”宣王口虽不言,点头道是。又问:“此语传自红衣小儿。那红衣小儿,还是何人?”太史伯阳父奏曰:“凡街市无根之语,谓之谣言。上天儆戒人君,命荧惑星化为小儿,造作谣言,使群儿习之,谓之童谣。小则寓一人之吉凶,大则系国家之兴败。荧惑火星,是以色红。今日亡国之谣,乃天所以儆王也。”宣王曰:“朕今赦姜戎之罪,罢太原之兵,将武库内所藏弧矢,尽行焚弃,再令国中不许造卖。其祸可息乎?”伯阳父答曰:“臣观天象,其兆已成,似在王宫之内,非关外间弓矢之事,必主后世有女主乱国之祸。况谣言曰:‘月将升,日将没’,日者,人君之象,月乃阴类,日没月升,阴进阳衰,其为女主干政明矣。”宣王又曰:“朕赖姜后主六宫之政,甚有贤德,其进御宫嫔,皆出选择,女祸从何而来耶?”伯阳父答曰:“谣言‘将升’‘将没’,原非目前之事,况‘将’之为言,且然而未必之词。王今修德以禳之,自然化凶为吉。弧矢不须焚弃。”宣王闻奏,且信且疑,不乐而罢。起驾回宫。

      姜后迎入。坐定,宣王遂将群臣之语,备细述于姜后。姜后曰:“宫中有一异事,正欲启奏。”王问:“有何异事?”姜后奏曰:“今有先王手内老宫人,年五十馀,自先朝怀孕,到今四十馀年,昨夜方生一女。”宣王大惊,问曰:“此女何在?”姜后曰:“妾思此乃不祥之物,已令人将草席包裹,抛弃于二十里外清水河中矣。”宣王即宣老宫人到宫,问其得孕之故。老宫人跪而答曰:“婢子闻夏桀王末年,褒城有神人,化为二龙,降于王庭,口流涎沫,忽作人言,谓桀王曰:‘吾乃褒城之二君也。’桀王恐惧,欲杀二龙,命太史占之,不吉。欲逐去之,再占,又不吉。太史奏道:‘神人下降,必主祯祥。王何不请其漦而藏之?漦乃龙之精气,藏之必主获福。’桀王命太史再占,得大吉之兆。乃布币设祭于龙前,取金盘收其涎沫,置于朱椟之中,──忽然风雨大作,二龙飞去,──桀王命收藏于内库。自殷世历六百四十四年,传二十八主,至于我周,又将三百年,未尝开观。到先王末年,椟内放出毫光,有掌库官奏知先王。先王问:‘椟中何物?’掌库官取簿籍献上,具载藏漦之因。先王命发而观之。侍臣打开金椟,手捧金盘呈上。先王将手接盘,一时失手堕地,所藏涎沫,横流庭下。忽化成小小元鼋一个,盘旋于庭中,内侍逐之,直入王宫,忽然不见。那时婢子年才一十二岁,偶践鼋迹,心中如有所感,从此肚腹渐大,如怀孕一般。先王怪婢子不夫而孕,囚于幽室,到今四十年矣。夜来腹中作痛,忽生一女,守宫侍者,不敢隐瞒,只得奏知娘娘。娘娘道:‘此怪物不可容留。’随命侍者领去,弃之沟渎。婢子罪该万死!”宣王曰:“此乃先朝之事,与你无干。”遂将老宫人喝退。随唤守宫侍者,往清水河看视女婴下落。不一时,侍者回报:“已被流水漂去矣。”宣王不疑。

      次日早朝,召太史伯阳父告以龙漦之事,因曰:“此女婴已死于沟渎,卿试占之,以观妖气消灭何如。”伯阳父布卦已毕,献上繇词。词曰:

      哭又笑,笑又哭。羊被鬼吞,马逢犬逐。慎之慎之,檿弧箕箙!

      宣王不解其说。伯阳父奏曰:“以十二支所属推之:羊为未,马为午。哭笑者,悲喜之象。其应当在午未之年。据臣推详,妖气虽然出宫,未曾除也。”宣王闻奏,怏怏不悦。遂出令:“城内城外,挨户查问女婴。不拘死活,有人捞取来献者,赏布帛各三百疋,有收养不报者,邻里举首,首人给赏如数,本犯全家斩首。”命上大夫杜伯专督其事。因繇词又有“檿弧箕箙”之语,再命下大夫左儒,督令司市官巡行廛肆,不许造卖山桑木弓,箕草箭袋,违者处死。司市官不敢怠慢,引着一班胥役一面晓谕,一面巡绰。那时城中百姓,无不遵依,止有乡民,尚未通晓。巡至次日,有一妇人,抱着几个箭袋,正是箕草织成的,一男子背着山桑木弓十来把,跟随于后。他夫妻两口,住在远乡,赶着日中做市,上城买卖。尚未进城门,被司市官劈面撞见,喝声:“拿下!”手下胥役,先将妇人擒住。那男子见不是头,抛下桑弓在地,飞步走脱。司市官将妇人锁押,连桑弓箕袋,一齐解到大夫左儒处。左儒想:“所获二物,正应在谣言,况太史言女人为祸,今已拿到妇人,也可回复正旨。”遂隐下男子不题,单奏妇人违禁造卖,法宜处死。宣王命将此女斩讫。其桑弓箕袋,焚弃于市,以为造卖者之戒。不在话下。后人有诗云:

      不将美政消天变,却泥谣言害妇人!

      漫道中兴多补阙,此番直谏是何臣?

      话分两头。再说那卖桑木弓的男子,急忙逃走,正不知:“官司拿我夫妇,是甚缘故?”还要打听妻子消息。是夜宿于十里之外。次早有人传说:“昨日北门有个妇人,违禁造卖桑弓箕袋,拿到即时决了。”方知妻子已死。走到旷野无人之处,落了几点痛泪。且喜自己脱祸,放步而行。约十里许,来到清水河边。远远望见百鸟飞鸣,近前观看,乃是一个草席包儿,浮于水面,众鸟以喙衔之,且衔且叫,将次拖近岸来。那男子叫声:“奇怪!”赶开众鸟,带水取起席包,到草坡中解看。但闻一声啼哭,原来是一个女婴,想道:“此女不知何人抛弃,有众鸟衔出水来,定是大贵之人。我今取回养育,倘得成人,亦有所望。”遂解下布衫,将此女婴包裹,抱于怀中,思想避难之处,乃望褒城投奔相识而去。髯翁有诗,单道此女得生之异:

      怀孕迟迟四十年,水中三日尚安然,

      生成妖物殃家国,王法如何胜得天!

      宣王自诛了卖桑弓箕袋的妇人,以为童谣之言已应,心中坦然,也不复议太原发兵之事。自此连年无话。到四十三年,时当大祭,宣王宿于斋宫。夜漏二鼓,人声寂然。忽见一美貌女子,自西方冉冉而来,直至宫庭。宣王怪他干犯斋禁,大声呵喝,急唤左右擒拿,并无一人答应。那女子全无惧色,走入太庙之中,大笑三声,又大哭三声,不慌不忙,将七庙神主,做一束儿捆着,望东而去。王起身自行追赶,忽然惊醒,乃是一梦。自觉心神恍惚,勉强入庙行礼。九献已毕,回至斋宫更衣,遣左右密召太史伯阳父,告以梦中所见。伯阳父奏曰:“三年前童谣之语,王岂忘之耶?臣固言:‘主有女祸,妖气未除。’繇词有哭笑之语,王今复有此梦,正相符合矣。”宣王曰:“前所诛妇人,不足消‘檿弧箕箙’之谶耶?’伯阳父又奏曰:“天道玄远,候至方验。一村妇何关气数哉!”宣王沉吟不语。忽然想起三年前,曾命上大夫杜伯督率司市,查访妖女,全无下落。颁胙之后,宣王还朝,百官谢胙。王宣杜伯问:“妖女消息,如何久不回话?”杜伯奏曰:“臣体访此女,并无影响。以为妖妇正罪,童谣已验,诚恐搜索不休,必然惊动国人,故此中止。”宣王大怒曰:“既然如此,何不明白奏闻?分明是怠弃朕命,行止自由。如此不忠之臣,要他何用!”喝教武士:“押出朝门,斩首示众!”吓得百官面如土色。忽然文班中走出一位官员,忙将杜伯扯住,连声:“不可,不可!”宣王视之,乃下大夫左儒,──是杜伯的好友,举荐同朝的。左儒叩头奏曰:“臣闻尧有九年之水,不失为帝;汤有七年之旱,不害为王。天变尚然不妨,人妖宁可尽信?吾王若杀了杜伯,臣恐国人将妖言传播,外夷闻之,亦起轻慢之心。望乞恕之!”宣王曰:“汝为朋友而逆朕命,是重友而轻君也。”左儒曰:“君是友非,则当逆友而顺君;友是君非,则当违君而顺友。杜伯无可杀之罪,吾王若杀之,天下必以王为不明。臣若不能谏止,天下必以臣为不忠。吾王若必杀杜伯,臣请与杜伯俱死。”宣王怒犹未息,曰:“朕杀杜伯,如去藁草,何须多费唇舌?”喝教:“快斩!”武士将杜伯推出朝门斩了。左儒回到家中,自刎而死。髯翁有赞云:

      贤哉左儒,直谏批鳞。是则顺友,非则违君。

      弹冠谊重,刎颈交真。名高千古,用式彝伦。

      杜伯之子隰叔,奔晋,后仕晋为士师之官。子孙遂为士氏。食邑于范,又为范氏。后人哀杜伯之忠,立祠于杜陵,号为杜主,又曰右将军庙,至今尚存。此是后话。

      再说宣王次日,闻说左儒自刎,亦有悔杀杜伯之意,闷闷还宫。其夜寝不能寐。遂得一恍惚之疾,语言无次,事多遗忘,每每辍朝。姜后知其有疾,不复进谏。至四十六年秋七月,玉体稍豫,意欲出郊游猎,以快心神。左右传命:司空整备法驾,司马戒饬车徒,太史卜个吉日。至期,王乘玉辂,驾六驺,右有尹吉甫,左有召虎,旌旗对对,甲仗森森,一齐往东郊进发。那东郊一带,平原旷野,原是从来游猎之地。宣王久不行幸,到此自觉精神开爽,传命扎住营寨。吩咐军士:“一不许践踏禾稼;二不许焚毁树木;三不许侵扰民居。获禽多少,尽数献纳,照次给赏;如有私匿,追出重罪!”号令一出,人人贾勇,个个争先。进退周旋,御车者出尽驰驱之巧;左右前后,弯弧者夸尽纵送之能。鹰犬藉势而猖狂,狐兔畏威而乱窜。弓响处血肉狼藉,箭到处毛羽纷飞。这一场打围,好不热闹!宣王心中大喜。日已矬西,传令散围。众军士各将所获走兽飞禽之类,束缚齐备,奏凯而回。行不上三四里,宣王在玉辇之上,打个眼瞇,忽见远远一辆小车,当面冲突而来。车上站着两个人,臂挂朱弓,手持赤矢,向着宣王声喏曰:“吾王别来无恙?”宣王定睛看时,乃上大夫杜伯,下大夫左儒。宣王吃这一惊不小,抹眼之间,人车俱不见。问左右人等,都说:“并不曾见。”宣王正在惊疑,那杜伯左儒又驾着小车子,往来不离玉辇之前。宣王大怒,喝道:“罪鬼,敢来犯驾!”拔出太阿宝剑,望空挥之。只见杜伯左儒齐声骂曰:“无道昏君!你不修德政,妄戮无辜,今日大数已尽,吾等专来报冤。还我命来!”话未绝声,挽起朱弓,搭上赤矢,望宣王心窝内射来。宣王大叫一声,昏倒于玉辇之上,慌得尹公脚麻,召公眼跳,同一班左右,将姜汤救醒,兀自叫心痛不已。当下飞驾入城,扶着宣王进宫。各军士未及领赏,草草而散。正是:乘兴而来,败兴而返。髯翁有诗云:

      赤矢朱弓貌似神,千军队里骋飞轮。

      君王枉杀还须报,何况区区平等人。

      未知宣王性命如何,且看下回分解。

      注释

      1. 青史:即历史。古以竹简记事,故称史籍为青史。

      2. 北邙(máng):即邙山,在今河南洛阳市北。东汉及北魏王侯公卿多葬于此。这里泛指历史上那些英雄人物的墓地。

      3. 成、康:即周成王姬诵和周康王姬钊。乃周朝第二及第三个君王。

      4. 守成:保持前人创下的成就和业绩。出自《诗·大雅·凫鹥序》:“《凫鹥》,守成也。太平之君子,能持盈守成,神祇祖考安乐之也。”

      5. 令主: 贤德的君主。

      6. 周公:即姬旦。周文王子,武王弟。因采邑在周(今陕西凤翔),故称周公。曾辅佐武王灭商。武王去世,成王年幼,由他代摄朝政。周朝礼乐制度相传由他制订。

      7. 召公:即姬奭(shì),周的支族(《白虎通》中谓为文王之子),因封地在召(作地名时读shào,古通“邵”,古邑名,在今中国陕西省岐山县西南),故称召公或召伯。

      8. 毕公:即姬高,周文王第十五子。武王灭商,封于毕(今陕西咸阳县西北),因以为氏,故又称毕公高。

      9. 史佚:一作史逸。周初著名史官。佚乃其名,以官为氏,故称史佚。

      10. 偃(yǎn):停止;武偃,停止用武,即天下太平。

      11. 阜(fù)

      12. 八传至于夷王:八传,指武、成、康、昭、穆、共、懿、孝,共八位周王,一脉相传。夷王,名姬燮(xiè),在位三十年(前887-前858)。

      13. 觐(jìn)礼: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的仪式。“春见曰朝,秋见曰觐。”不明,指失礼。

      14. 《礼记·郊特性》:“觐礼,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;下堂而见诸侯,天子之失礼也。

      15. 《仪礼·觐礼》:“覲礼第十。

      16. 厉王:名姬胡,在位十六年(前857-前842)。因专制残暴而引发国都人民起义。他逃亡到彘(音zhì,今山西霍县),十四年后死亡。

      17. 周、召二公:实指周公姬旦、召公姬奭的后代。周公封于鲁,召公封于燕,其嫡长子世袭君位,而次子则世守王畿(畿:音jī,国都附近的地区)内采地,在朝中为官,辅佐周王。故下面各回朝中常有周、召二公。此召公名召虎,周公名不详。厉王逃亡期间,周、召二公代摄国政,称共和,历时十四年(前841-前828)。

      18. 太子:王位或君位继承人。周武王时期始有太子之称。此指太子静,周厉王之子。

      19. 宣王:名姬靖,一作姬静。在位四十六年(前827-前782)。

      20. 召虎:厉王、宣王时大臣。厉王残暴,他曾进谏。国人围攻王宫,他把太子靖藏在家中,并让自己的儿子替死。厉王死后,他拥立宣王继位。

      21. 尹吉甫:亦称兮伯吉父。兮为氏,名甲,字伯吉父。古代父、甫通用。尹乃官名。

      22. 申伯:申国之君,姜姓。相传为伯夷之后,封地在今河南南阳一带。伯爵。

      23. 仲山甫:或作仲山父。宣王封他于樊(今河南济源县),亦称樊仲。

      24. 赫然:兴盛、显赫的样子。出自汉·桓宽 《盐铁论·褒贤》:“ 赵高治狱於内, 蒙恬用兵於外,百姓愁苦,同心而患秦 。 陈王赫然奋爪牙为天下首事。”

      25. 南宋人王观国 著作《学林•中兴》中解释:“中兴者,在一世之间,因王道衰而有能复兴者,斯谓之中兴。”

      26. 夷王、厉王相继为天子

      27. 不纲:不合纲纪,紊乱。

      28. 传说中赤雀所衔的瑞书。

      29. 相传周文王姬昌为西伯时,有赤色鸟衔丹书止于其户,授以天命。后其子武王果灭商而建立周朝。后亦泛指帝王顺天受命之祥瑞。

      30. 赤雀衔丹书,《太平御览》卷二四引《尚书中候》:“周文王为西伯,季秋之月甲子,赤雀衔丹书入丰鄗,止于昌户。乃拜,稽首受取。曰:‘姬昌,苍帝子;亡殷者,纣也。’”亦作“赤爵衔丹书”。

      31. 张守节正义引《尚书帝命验》:“季秋之月甲子,赤爵衔丹书入于酆,止于昌户,其书云:‘敬胜怠者吉,怠胜敬者灭;义胜欲者从,欲胜义者凶。凡事不强则枉,不敬则不正;枉者废灭,敬者万世。以仁得之,以仁守之,其量百世;以不仁得之,以仁守之,其量十世;以不仁得之,不仁守之,不及其世。’”亦省作“赤雀衔书”。

      32. 丹书受戒:即接受上天的训戒。丹书中包括对帝王行为的劝告和约束。形容武王秉承天意、治国勤勉。

      33. 丹书受戒,户牖置铭详情点击

      34. 重译献雉(zhì治):指地处荒远之地的少数民族辗转翻译以献上礼品。雉即野鸡。周代有献禽之礼,后世多献雉。《汉书·平帝纪》:“越裳氏重译献白雉一、黑雉二。”

    • 0
    • 0
    • 0
    • 260
    •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

      登录
    • 发布
    • 任务
    •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: